閱讀新研究,如何與現有知識做連結?
這是很好的問題,但沒有完美的答案。最常聽到的答案是:等你長大你就知道了。雖然一點幫助都沒有,不過事實恐怕是這樣。在這個領域耕耘久了,見多識廣,不論是 Textbook、paper,或是年會月會聽人家講的,總會在腦袋中留下一點印象,慢慢架構起自己的知識庫。日後看到相關的題目時,就會自動跳出一些相關的條目。
但是在尚未建立知識庫之前,該如何是好?我提供我個人使用的一些方法給大家參考,分別是:
看 Discussion
舉我們上禮拜介紹的日本的 PCI 臨床試驗作為例子:因為做的題目跟之前 EORTC 的臨床試驗幾乎是一模一樣,卻得到相反的結果,所以必須仔細討論。整篇論文的內文中,「EORTC study」這個詞總共出現了 18 次!如果看完這篇論文你還沒有意識到還有一篇重要的 EORTC 臨床試驗該找出來看,那恐怕神仙也無計可施。
像這種非常密切的比較,只看完 Abstract 還是會有許多疑問。他們的收案條件是否相同?族群是否相同?追蹤方法是否一樣?用心的讀者恐怕需要把原文也找出來,仔細比較一下 Material & Methods,報告時才不容易被問倒。
看 Editorial
盡責的作者會把相關的研究在 Discussion 中並列討論。但有時作者也會疏忽,例如美國的研究有時就會不小心忘了提歐洲 (有時是相反) 的結果。
期刊的編輯知道讀者有這個需求,也常很好心 (還是壞心?) 地請持相反意見的學者發表意見。這種 Invited commentary 或是 Editorial 可以提供我們看待新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觀點。
找 Cite 這篇文章的其他文章
不過最近台灣對 Elsevier 有點感冒,ScienceDirect 跟 Scopus 不知道還可以用到何時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