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

[專科訓練] 閱讀新研究,如何與現有知識做連結?

閱讀新研究,如何與現有知識做連結?


好幾個認真的讀者問我,在閱讀新期刊文章 (特別是需要上台 Present) 的時候,要如何知道該跟哪些其他研究比較?怎麼知道有沒有不同的觀點?如果沒有事先準備,往往被台下老師電得七葷八素的。

這是很好的問題,但沒有完美的答案。最常聽到的答案是:等你長大你就知道了。雖然一點幫助都沒有,不過事實恐怕是這樣。在這個領域耕耘久了,見多識廣,不論是 Textbook、paper,或是年會月會聽人家講的,總會在腦袋中留下一點印象,慢慢架構起自己的知識庫。日後看到相關的題目時,就會自動跳出一些相關的條目。

但是在尚未建立知識庫之前,該如何是好?我提供我個人使用的一些方法給大家參考,分別是:


看 Discussion


最簡單的,就是仔細研究這篇文章的 Discussion 內容。寫這篇文章的作者,當然是這個領域的專家;審稿的也會是專家,作者若是沒有好好比較、討論不同研究的差異,審稿可是不會輕易放他過關的。

舉我們上禮拜介紹的日本的 PCI 臨床試驗作為例子:因為做的題目跟之前 EORTC 的臨床試驗幾乎是一模一樣,卻得到相反的結果,所以必須仔細討論。整篇論文的內文中,「EORTC study」這個詞總共出現了 18 次!如果看完這篇論文你還沒有意識到還有一篇重要的 EORTC 臨床試驗該找出來看,那恐怕神仙也無計可施。

像這種非常密切的比較,只看完 Abstract 還是會有許多疑問。他們的收案條件是否相同?族群是否相同?追蹤方法是否一樣?用心的讀者恐怕需要把原文也找出來,仔細比較一下 Material & Methods,報告時才不容易被問倒。


看 Editorial


盡責的作者會把相關的研究在 Discussion 中並列討論。但有時作者也會疏忽,例如美國的研究有時就會不小心忘了提歐洲 (有時是相反) 的結果。

期刊的編輯知道讀者有這個需求,也常很好心 (還是壞心?) 地請持相反意見的學者發表意見。這種 Invited commentary 或是 Editorial 可以提供我們看待新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觀點。

如果是使用 ScienceDirect,通常在標題下方顯眼的地方就會顯示 Editorial 的連結。一樣以上禮拜的文章為例,在標題的下方就有 Dr. Slotman 撰寫的 Editorial,這位就是原 EORTC paper 的第一作者。



找 Cite 這篇文章的其他文章


另外也可以嘗試使用 Scopus 達到一樣的效果。Scopus 的厲害之處是還可以用「Cited by」功能,搜尋其他期刊有誰引用這篇文章,伴隨本文刊出的 Editorial 通常也會引用。若是時間再久一點,就會有其他領域的期刊文章引用,就可以觀察一下不同領域的觀點 (例如外科、血液腫瘤科等)。




不過最近台灣對 Elsevier 有點感冒,ScienceDirect 跟 Scopus 不知道還可以用到何時?


回到根本:紮實基礎


成為專家的過程,需要許多的努力,沒有一蹴可幾的方法。剛踏入這個領域時,充滿了陌生的文獻;慢慢會發現有些研究被一提再提,值得放入腦袋;有一天就會發現,看到新的研究發表時,就馬上知道要跟誰做比較、觀察哪些關鍵問題了。大家一起加油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