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

[消化道腫瘤] 直腸癌術前治療,一較長短!(TROG 01.04 Trial)

直腸癌術前治療


術前的化學治療併放射治療,目前來說是直腸癌的標準治療方式,既可以降低局部復發率,比起術後輔助治療,副作用又比較少。

因此,對於 T3 以上或是 N+ 的直腸癌,目前建議給予術前的化學治療併放射治療,給予的劑量為 45-50 Gy,合併 5-FU 的化療。

短療程放射治療 (Short-course RT)


對於直腸癌,另有一派以荷蘭為首的學者採用所謂短療程 (Short-course) 的治療。在他們的設計中,術前的放射治療採用 5 Gy x 5 次的療程,在一個禮拜內結束,故相對傳統療程稱為短療程。照射結束之後,不需等待 4-6 週的時間,就直接去開刀。

手術方面,荷蘭的臨床試驗是採用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(TME) 的術式,故又稱為 TME Trial。比較的兩組分別是 TME alone 與 Short-course RT + TME。

結果發現,比起傳統的開刀方式,TME 大大降低了局部復發的機會。然而,RT + TME 的組合,其局部復發率又比 TME alone 來得更低。故不論採用何種術式,術前的放射治療都是需要的。

長療程、短療程?


那麼究竟是長療程好?還是短療程好呢?

短療程的好處包括降低病人來往醫院的麻煩、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。長療程的支持者則認為(合併化療的)長療程可以增加 pCR 比例、降低遠端轉移,並且副作用較為溫和。

這兩種做法事實上並行了 15 年以上,也沒有數據告訴我們何者的腫瘤控制率較佳。

長短一較長短!


我們今天看的這個臨床試驗,是由澳洲與紐西蘭的學者所設計,主要就是希望來比較長療程與短療程的治療效果。

收錄的病人為 T3N0-2M0 的直腸癌,位在肛門口 12 cm 內。病人會隨機分配至短療程 (Short-course, SC) 或長療程 (Long-course, LC) 組接受治療。

在短療程組的病人,採用 5 Gy x 5 的治療,並在 3-7 天內進行手術。術後會接受 6 個週期的 5-FU 輔助化療。

長療程的病人,則會接受 1.8 Gy x 28 的治療,並合併 Infusional 5-FU 的 CCRT;治療結束後的 4-6 週才會進行手術,術後並追加 4 個週期的 5-FU 輔助化療。

分不出長短


結果共收錄 326 位病人,平均分配至兩組,且大多數都接受了分配的治療。

經過中位 5.9 年的追蹤時間,三年的局部復發率,長短兩組分別為 4.4% 與 7.5% (P=0.24),未達統計顯著差異。

雖然長療程組使用化療較早,但並未顯著降低五年時遠端轉移的比例,長短兩組分別為 30% 與 27%。

整體存活方面亦無差異,長短兩組分別為 70% 與 74%。

未來方向


不論台灣或美國,基本上大家對於傳統的長療程較有信心,也較有經驗。這個臨床試驗原先希望證實長療程能夠降低局部復發、或降低遠端轉移,但可惜並未能得到證實。

就此篇研究,至少對於 T3 的直腸癌而言,短療程的術前放射治療效果並不亞於常用的長療程術前化放療。

那麼對於 T4 的癌症呢?事實上波蘭也進行了與這篇十分類似的研究,收錄 T3-4 的病人,並且也得到三年 DFS 無明顯差異的結果。因此,過去認為短療程較不適合 T4 直腸癌的想法,或許未來也有翻案的機會。

參考資料

Ngan et al. Randomized trial of short-course radiotherapy versus long-course chemoradiation comparing rates of local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T3 rectal cancer: Trans-Tasman Radiation Oncology Group trial 01.04. J Clin Oncol. 2012 Nov 1;30(31):3827-33.

van Gijh et al. Preoperative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for resectable rectal cancer: 12-year follow-up of the multicentre, randomised controlled TME trial. Lancet Oncol. 2011 Jun;12(6):575-82.

Bujko K, on behalf of the Polish Colorectal Study Group: 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 for fixed cT3 or cT4 rectal cancer: Results of a Polish II multicentre phase III study. 2016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Symposium. Abstract 489. Presented January 21, 2016.

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

[泌尿腫瘤] 攝護腺癌的照野設計:該不該照射淋巴結?

放射線照野設計


對於攝護腺癌根治性的放射治療,基本上有兩派看法:一派認為只要照射攝護腺 (Prostate only, PO),另一派則會加上骨盆腔淋巴結 (Whole pelvis, WP)。

支持只照射攝護腺的醫師,認為攝護腺癌大多限定在攝護腺當中。此外,合併荷爾蒙治療,也有全身性的控制效果,因此不需要再對骨盆腔淋巴結做照射。

支持骨盆腔照射的醫師,認為從開刀的經驗當中,骨盆腔的淋巴結內也有癌症細胞,因此低劑量的照射應該能夠增加疾病的局部控制率。


RTOG 9413


第一個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的試驗是 RTOG 9413。這是一個 2x2 的臨床試驗,病人先隨機分組至 PO 或 WP 後,再進行一次分組至四個月的 Neoadjuvant + concurrent ADT (NHT) 或 Adjuvant ADT (AHT)。

2003 年報告 4-year PFS 時,認為 WP 比上 PO 有更好的控制率 (54.2% vs. 47%, P=0.02)。

然而此試驗在 2007 年更新結果卻大翻盤,原先 WP 比 PO 更好的控制率,時間拉長之後卻失去統計顯著性 (P=.99)。若將四組分開來分析, WPRT+NHT 組的 PFS 似乎比其他三組來得好些,但未達統計顯著性。

由於 RTOG 9413 的大翻盤,因此目前學界對於要不要照射骨盆腔淋巴結仍莫衷一是。在 2007 的更新當中,作者分析資料後認為,抗賀爾蒙的時程與放射治療照野,有些意外的關聯性 (unexpected interactions)。再者,在 RTOG 9413 設計當下,攝護腺放射治療的劑量仍未提升,因此試驗設計採用 70.2 Gy 的劑量。劑量不足的情況下,局部復發的機會升高,可能以晚期復發出現,才會造成後來翻盤的結果。

總而言之,RTOG 9413 並未能夠給我們一個確定的答案。

全國性回溯分析


在臨床試驗中找不到的答案,是否能夠在全國資料庫探得一些線索呢?本篇的作者從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(NCDB) 中,挑選了 2004-2006 年診斷共 14817 名的攝護腺癌病人。此時期的病人大多都已接受較高劑量的現代放射治療。

其中接受 WP 與 PO 治療的病人各占一半 (51.3% vs. 48.7%),由此可見兩派學說各有不少人支持。由於是資料庫回溯分析,只能以整體存活作為終點。Median follow-up 為 81 個月,雖然已屬難得,但對攝護腺癌來說可能稍嫌不足。

在多變項分析中,WP 比上 PO 並無法顯著提升整體存活;使用 Propensity-matched 方法分析下,WP 之照野也無法提升整體存活。

多變項分析同時也確認了幾個不好的預後因子,包括年齡、共病症、T 分期、診斷時之 PSA、以及 Gleason score。較好的預後因子包括 ADT 的使用、合併 EBRT 與 Brachytherapy boost、以及在 Academic/research institution 治療。

所以有結論了嗎?


在這個回溯性分析之中,骨盆腔淋巴結的照射對於整體存活沒有顯著助益。這樣的證據是否足夠平息爭論呢?

這樣的結果,恐怕是不夠的。由於資料庫的特性,無法針對其他的臨床終點 (例如 PSA 復發、遠端轉移,或是 Cancer-specific survival) 做分析。降低遠端轉移或 CSS,都是臨床上對病人有意義的事情。更甚者,由於攝護腺癌的存活期相當長,任何的治療要顯現出整體存活的差距,幾乎都需要十年以上的追蹤時間,因此本研究 81 個月的追蹤時間可能是不夠的。

未來方向


至少就目前而言,WP 與 PO 之間,沒有明顯的證據支持孰優孰劣,兩者皆是可接受的選項。是否願意承擔多照射骨盆腔淋巴結,其預期療效與造成的副作用,應由醫師與病人詳細討論。

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目前也有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,並採用現代的治療方式 (ADT 與 IMRT),但距離成果還有非常遙遠的路。美國的 RTOG 0924 與歐洲的 PEACE2 都已經在進行中,讓我們期待十年後,能夠獲得最終的答案。

延伸閱讀


攝護腺癌當中,關於淋巴結的議題有好幾個面向,探討族群各有不同,小心腦袋打結喔!

[泌尿腫瘤] 攝護腺癌術後淋巴侵犯之風險分析
從過去開刀的樣本,試圖預測其中淋巴結會有侵犯的高風險病人
[泌尿腫瘤] 淋巴轉移 (N+) 攝護腺癌,需要加上放射治療嗎?
探討若已知有淋巴轉移,放射治療是否還有助益?

參考資料


Roach et al.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Whole-Pelvic Versus Prostate-Only Radiotherapy and Neoadjuvant Versus Adjuvant Combined Androgen Suppression: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9413. J Clin Oncol. 2003 May 15;21(10):1904-11.

Lawton et al. An update of the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whole pelvic to prostate only radiotherapy and neoadjuvant to adjuvant total androgen suppression: updated analysis of RTOG 94-13, with emphasis on unexpected hormone/radiation interactions.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. 2007 Nov 1;69(3):646-55.

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

[小兒腫瘤] Medulloblastoma 手術後延遲放射治療,可能會降低存活率


髓母細胞瘤 (Medulloblastoma)


髓母細胞瘤 (Medulloblastoma) 是好發於小朋友的疾病,常在第四腦室出現,治療除了盡量手術切除外,後續還需要放射線治療以及化學治療。

針對髓母細胞瘤,全腦脊髓照射 (Craniospinal irradiation, CSI) 是目前的標準治療。然而,對於發育尚未完成的小朋友而言,即使是低劑量的放射線都可能造成一輩子的後遺症;尤其 CSI 照射的範圍相當廣,全身上下的脊椎都會暴露相當的劑量,因此對於小朋友發展的影響不可小覷。

延後放射治療


若小朋友發展得越完全,放射線造成的後遺症就越少。經過數個臨床試驗的經驗,針對三歲以下的嬰幼兒,目前已大致上有共識,可以將放射治療延後至三歲再實施。

然而針對三歲以上的小朋友,目前沒有共識,也沒有相關的臨床試驗可以供參考。這篇研究,便希望能夠從過去已治療的病人當中,進行回溯性研究,探討放射治療的時間點治療成效的關係

回溯性資料庫研究


本篇研究的設計是一個回溯性資料庫研究,主要從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(NCDB) 癌症登記資料庫中,選取 3 至 8 歲之髓母細胞瘤病人,並記錄其性別年齡、診斷年份、病理型態、術式、及其他相關資料。

研究者總共記錄了 816 位病人的資料,其中 85% 在術後 90 天內接受放射治療、而有 15% 並未在此區間內接受放射治療。年齡越小的病人,越可能將放射治療延後;診斷年份越晚,也有將放射治療延後的趨勢。

存活分析方面,使用了 474 位病人的資料。當下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,比起延遲放射治療的病人有較高的五年存活率 (5-yr OS 82% vs. 63%, p<0.001),並且這個關聯性在多變項分析中仍然存在。

生命與生活品質的取捨


這個結果,或許對放射腫瘤醫師來說不太意外。能夠在腫瘤細胞數 (Tumor burden) 小的時候進行治療,其效果理當優於腫瘤得以增生後再治療。

只是,放射治療的代價可能是一輩子的生長異常 (並伴隨生活品質的減損)。這個兩難的決定,往往是小兒放射腫瘤醫師難以抉擇的難題。這篇文章當中,82% 與 63% 的存活率,或許可以做為與病人、家屬討論的一個出發點。

參考資料

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

[轉移性腫瘤] 長骨病理性骨折,固定後一定要放射治療嗎?

病理性骨折


癌症末期的病人當中,經常會出現骨骼轉移的現象。由於癌症細胞的侵蝕,骨骼除了疼痛外,其支撐作用也會減弱。過去經驗中,約有 5-10% 的病人會發生病理性骨折。

在肢體長骨 (Long bone) 之病理性骨折必須手術處理、復位固定,才能夠緩解疼痛及維持肢體的功能。有些較嚴重的轉移,預估不久就會骨折 (impending fracture),甚至會在骨折發生之前就建議先做手術固定。

固定後的放射治療


由於手術本身只是將轉移的長骨固定,通常不會針對癌細胞再做切除,故一般常會轉介至放射腫瘤部做緩和放射治療。

雖然這已變成常規的治療,然而這樣的治療是否真的對病人有所助益?發生病理性骨折的病人往往已多處轉移,放射治療帶來的好處是否值得他們舟車往返?

薄弱的實證基礎


雖然有多篇 review 都建議放射治療,但大多根基於同一篇回溯性的研究。本文作者針對此一題目做了文獻搜尋,發現茫茫學海中只有兩篇回溯性的研究嘗試回答這個問題。

在第一篇中,報告了 60 位病人的結果,認為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其功能較好、存活也較長。

第二篇文章主要聚焦在術後併發症上,回顧了 116 位病人,並且認為接受放射治療與否並對病人的疼痛程度並無影響。

系統性綜論與實證醫學


藉由這樣的文獻回顧,我們得以重新思考目前的做法。由於轉移性癌症病人的存活期不長,若是放射治療無助於生活品質、功能保存,甚至還增加了術後併發症,那麼反而得不償失。

雖然針對骨骼轉移,單作放射治療有明顯的證據支持,但術後固定完成後的角色就沒那麼清楚。單獨手術固定對病人的幫助,其實有可能不輸手術固定加放射治療。

延伸閱讀


[轉移性腫瘤] 2016 骨骼轉移放射治療實證指引 (ASTRO Evidence-Based Guideline of Palliative Radiotherapy for Bone Metastases)

[轉移性腫瘤] 治療骨轉移前,使用類固醇預防疼痛發作 (Pain flare)
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