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

[流行病學] 放眼世界:放射腫瘤在俄羅斯

Image: adapted from Nicolas Raymond (CC BY 3.0)

俄羅斯悠久的科學傳統


講到俄羅斯,大家會想到什麼?冷戰、伏特加、還有最像電影中黑道老大的總理?平心而論,俄羅斯在近代物理與醫學上,其實是時代的先驅!

二十世紀的俄羅斯相當注重基礎科學的發展,也培育了許多科學家,例如建立元素週期表的門得列夫。俄羅斯更是率先將抵達太空、並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。

蘇聯時期的衰退,也無可避免的影響了科學界,冷戰時期之後的俄羅斯已不如先前強大。然而,俄羅斯人民仍然具有堅強的基礎背景、堅忍不拔的精神,並且以母國的光輝為傲。

百年的放射腫瘤史


早至 1910 年,俄羅斯便已經設置了第一個放射治療中心。忠於俄羅斯發展基礎科學的傳統,建立起堅強的輻射生物基礎科學陣容。然而,兩次的世界大戰阻礙了進一步的發展,許多學者到美國或西歐尋求庇護,大大地影響了下一代的輻射生物學家。

近代的俄羅斯在應用科學的發展取得了相當驚人的成就,在粒子加速器的發展上,可說是與西歐並駕齊驅。俄羅斯在 1960 年已發展出電子加速器 (Betatron)、並在 1970 年發展出直線加速器。至 1990 年時,質子治療的人數已累積屆 5000 人次。

然而,隨著蘇聯的解體,科技發展的腳步也隨之暫緩。

現今俄羅斯的放射治療


俄羅斯的平均壽命在過去 15 年內逐步改善,目前達到男性 65.6 年、女性 77.2 年。然而,癌症的致死率比起已開發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:癌症死亡與癌症診斷的比率 (mortality-to-incidence) 為 0.72,比起美國為 0.36,顯示癌症治療的成熟度仍有進步空間。其原因包括分配於健康照護的國家資源較少、幅員廣大,以及舉國上下的抽菸、喝酒習慣等。

俄羅斯目前有 125 個放射腫瘤治療院所,配置有 308 台遠隔治療機與 126 台近接治療機。值得一提的是,由於發展的年代早,因此只有 44% 的遠隔治療機是直線加速器。

以人口的比例而言,每百萬人口擁有 2.13 台遠隔治療機、及 7.3 位放射腫瘤科醫師。相較於歐洲整體的每百萬人口 5.54 台與 12.8 位醫師,有相當顯著的差距。


Table 1. Likhacheva et al. 


展望未來


雖然在蘇聯解體後,科學發展的腳步稍有受阻,但俄羅斯人本著堅實的科學家精神迎頭趕上、急起直追。因為有豐富的質子治療經驗,因此也與 Ion Beam Applications (IBA)、Varian 等大廠合作進行質子系統的開發。CERN 也決議由俄羅斯的科學家領軍,將 LHC 的下一代粒子對撞機建置在西伯利亞的 Novosibirsk

俄國文學中的放射腫瘤


除了科學以外,俄國文學也相當著名於世。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名作《癌症病房》當中,唐索娃醫師 (Dr. Dontsova) 就是以放射線搭配荷爾蒙治療病人。

書中亦描述了醫師與護理師面對湧入的病人,卻沒有足夠的人力與設備;仗著有共產黨身分的「長官」對其他人頤指氣使;埋首在病人的文書作業中,無法找到時間完成論文的主治醫師...

即便放射治療技術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進步,人類文明的發展卻無法企及。五十年後,我們依然在半世紀前的俄語小說,找到自己的影子。或許,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吧!

延伸閱讀


[流行病學] 放眼世界:放射腫瘤在日本

參考資料


Likhacheva et al. The Red Beam: Past, Present, and Future of Radiation Oncology in Russia.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. 2017 Feb 1;97(2):220-224.

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

[乳房腫瘤] 2016 乳房全切除後之放射治療指引更新 (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: An ASCO/ASTRO/SSO Guideline Update)

Image: Total mastectomy (public domain)

乳房全切除後之放射治療


隨著篩檢日漸普及,乳癌的病人得以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不過仍然有些病人發現是已屬較為晚期之癌症,或因其他原因必須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 (mastectomy)。比起乳房保留手術 (breast-conserving surgery),全切除取下的組織較多,通常也伴隨著較大的安全邊界 (margin)。雖然大部份的腫瘤以及乳房組織已經被移除,但手術取下之檢體,有時亦發現有淋巴結轉移的現象。

輔助放射治療,究竟對哪些病人是幫助呢?目前的證據又是如何?

各方專家集思廣益


今天介紹的治療指引,特別之處在於同時發表於三本期刊:Pract Radiat OncolJ Clin Oncol、與Ann Surg Oncol。這三本期刊分屬 ASTRO、ASCO、與 SSO,也就是放射腫瘤、血液腫瘤、和腫瘤外科的學會。

以往由單一學會提出的指引,往往有老王賣瓜、自賣自誇之嫌。這份治療指引經由三方專家集思廣益,並共同背書,這樣才能拿外科的期刊跟外科吵架

本次治療指引的更新,主要聚焦於四個問題,分別是:


  1. 腫瘤為 T1-2 病人,接受 ALND 後,有 1-3 顆淋巴結,是否應接受輔助放射治療?
  2. 腫瘤為 T1-2 病人,SLNB 陽性 (無 ALND),是否應接受輔助放射治療?
  3. Clinical stage I-II 病人,接受 Neoadjuvant systemic therapy,是否應接受輔助放射治療?
  4. 腫瘤為 T1-2 病人,接受 ALND 後,有 1-3 顆淋巴結,輔助放射治療是否應包含 IMN / SCF 淋巴結?


四個問題原文如下:

  1. Is 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 (PMRT)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T1-2 tumors with one to three positive axillary lymph nodes who undergo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(ALND)?
  2. Is PMRT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T1-2 tumors and a positive sentinel node biopsy (SNB) who do not undergo completion ALND?
  3. Is PMRT indicated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clinical stage I or II cancers who have received neoadjuvant systemic therapy (NAST)?
  4. Should regional nodal irradiation (RNI) include the internal mammary (IMNs) and/or supraclavicular-axillary apical nodes when PMRT is used in patients with T1-2 tumors with one to three positive axillary nodes?


腫瘤為 T1-2 病人,接受 ALND 後,有 1-3 顆淋巴結,是否應接受輔助放射治療?


所有專家一致同意:目前證據顯示,輔助放射治療可以降低局部復發、整體復發率,並降低死於乳癌的機會。

然而,若是病人原本復發的風險就不高,則輔助放射治療降低的絕對風險有限,應權衡放射治療的副作用。估算病人復發的風險,建議應考慮年齡、共病症與預期壽命、腫瘤大小、病理分級、淋巴結數目,與輔助性化學治療。(證據品質:中等╱建議強度:中等)

是否進行放射治療,應經由多科別照護團隊共同討論。(證據品質:缺乏╱建議強度:強)

是否進行放射治療的決定,應與病人充分討論,並納入病人對復發與副作用風險的看法。(證據品質:缺乏╱建議強度:強)


腫瘤為 T1-2 病人,SLNB 陽性 (無 ALND),是否應接受輔助放射治療?


若 SLNB 為陰性,則不需要後續的 ALND;由於 ALND 帶來的副作用較大,有些外科醫師即使在 SLNB 為陽性的情況下,也選擇不做 ALND。cT1-2N0 只做 SLNB 的作法主要適用在 BCS 的病人,乳房全切除病人是否適用仍屬未知。

治療指引建議,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建議這種作法:不論 ALND 結果為何,都應做輔助放射治療時。(證據品質:弱╱建議強度:中等)


Clinical stage I-II 病人,接受 Neoadjuvant systemic therapy,是否應接受輔助放射治療?


接受全身性治療 (賀爾蒙、化療) 後,若仍有病理淋巴結轉移,則建議接受輔助放射治療。針對治療後達 ypN0 的病人,目前沒有足夠證據做出建議。(證據品質:低╱建議強度:弱)


腫瘤為 T1-2 病人,接受 ALND 後,有 1-3 顆淋巴結,輔助放射治療是否應包含 IMN / SCF 淋巴結?


若淋巴結有轉移,輔助放射治療應加上 IMN 與 SCF 淋巴結。

對特定族群病人而言,這樣的照射帶來的好處可能微乎其微,但目前仍無法清楚定義哪些族群不需要照射 IMN / SCF。(證據品質:中等╱建議強度:中等)


治療指引?專家意見?


看完上面的結論,我們可以發現,乳癌的治療其實還有相當多的模糊地帶。雖然治療指引的確給出了建議,但制訂治療指引的各科專家們也承認某些建議的證據等級並不高。(甚至還有證據品質:缺乏╱建議強度:強,還真敢講!)

不高歸不高,若是有大老拿出「臨床經驗」 來反駁,請這樣回答:
  • 若有把臨床經驗寫成 paper 出版,則證據等級是:
  • 若沒有寫成 paper,證據等級是:極低

到頭來,這份治療指引其實也是一種專家意見,但因為經過確實的文獻搜尋與回顧,故仍具參考價值。在許多議題上,目前最佳的科學證據仍然無法給我們答案,的確只能靠臨床判斷。真正的答案,還有待各位讀者未來的努力!


參考資料


Recht et al. 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: An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, 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, and Society of Surgical Oncology Focused Guideline Update. Pract Radiat Oncol. 2016 Nov - Dec;6(6):e219-e234.

Recht et al. 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: An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, 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, and Society of Surgical Oncology Focused Guideline Update. J Clin Oncol. 2016 Dec 20;34(36):4431-4442.

Recht et al. 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: An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, 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, and Society of Surgical Oncology Focused Guideline Update. Ann Surg Oncol. 2017 Jan;24(1):38-51.

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

[輻射生物學] 攝護腺癌放射治療,會增加多少次發癌症風險?

放射線會增加癌症產生的機會


對專業的醫療人員而言,我們都已經熟知放射線會導致癌症產生的機會上升。有鑑於此,我們必須盡力降低非必要的幅射暴露,只在有必要時才進行放射線檢查,病人接受的劑量越低越好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ALARA (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) 原則。

但是,在維護病人健康的過程,有太多機會需要用到放射線了。尤其在癌症病人身上,從檢查到治療,放射線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
究竟會增加多少風險?


首先,我們必須要了解,正常人即使不接受放射治療,也會有發生第二個癌症的機會。隨著平均壽命越來越長,癌症的治癒率也越來越高,產生第二個、甚至第三個癌症已經不是少見的情況。

理想的研究方式是找相同診斷的一群人,其中一部分是接受放射治療,另一部分接受其他治療 (例如手術)。最後追蹤這群人發生次發癌症 (也就是第二個癌症) 的機會,並用統計方法看看是否有所差異。

攝護腺放射治療,會增加膀胱癌及直腸癌風險


雖然這樣的研究做起來曠日費時,但仍有多篇研究出版。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的文章是 2016 年登載在 BMJ 上的 systematic review 與 meta-analysis。研究者搜尋文獻後,共收錄了 21 篇文章的資料做 meta-analysis,這些研究都聚焦於攝護腺癌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後,發生次發癌症的議題上,並與未接受放射治療的對照組比較。

經過統合分析後,作者發現:

  • 放射治療會增加次發膀胱癌的風險 (HR=1.39)
  • 放射治療會增加次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(HR=1.68)
  • 放射治療會增加次發直腸癌的風險 (HR=1.62)
  • 無法證實放射治療會增加次發血液癌症或次發肺癌


相對風險與絕對風險


將接受放射治療與未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,產生次發癌症的比例相除 (再經過一些複雜的統計校正),就可以得到 HR (Hazard ratio),這是一種相對風險。相對風險是以倍數表示。例如 HR=2,指的是發生的風險為 2 倍。

但除了考慮相對風險外,也應考慮絕對風險 (absolute risk)。即使相對風險很高,其實際增加的絕對風險還是可能很低。

打個比方,假設小吃店宣布塑膠袋將要漲價,「相對價格」增加 50%!看起來似乎漲幅相當兇狠,但實際可能只是從兩塊錢漲到三塊錢,也就是「絕對價格」只有增加一塊錢。這樣的漲幅對大部份人來說,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。

從研究的數字當中,我們可以看到放射治療增加的絕對風險,每個癌症略有不同,但大約是每 100 人多 0.5 至 1.4 個次發癌症,大約在 1% 之譜

IMRT 是否會增加次發癌症風險?


另一個有趣的議題,是 IMRT 與傳統 3D-CRT 比較,究竟會增加或降低風險?由於 IMRT 使用的 MU (Monitor Unit) 數較高,因此有人認為治療中產生的穿透 (transmission) 與機頭散射 (scatter) 等低劑量會較嚴重。另一方面,由於降低了正常組織 (膀胱、直腸) 的劑量,或許可以降低這些部位產生癌症的可能性。

美國的研究者利用 SEER 的資料,分析了使用 IMRT 與 3D-CRT 治療的攝護腺癌病人之後產生次發癌症的情況

研究者發現,以 IMRT 治療的病患比起以 3D-CRT 治療的病患,產生大腸直腸癌 (HR=0.59) 與直腸癌 (HR=0.58) 的風險較低。對於其他的癌症 (包括血液癌症與其他實體癌症),則沒有顯著差異。

Figure from JAMA Oncol. 2016;2(10):1368-1370.

最大的危險,就是癌症復發


比較起來,病人得到次發癌症的風險,遠小於死於第一個癌症的風險。因此身為放射腫瘤醫師,我們雖然確切知悉有次發癌症的風險,但仍會建議病人接受治療。

畢竟,對於眼前的癌症病人而言,最大的危險就是已知的癌症沒有治好

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