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

[輻射生物學] 攝護腺癌放射治療,會增加多少次發癌症風險?

放射線會增加癌症產生的機會


對專業的醫療人員而言,我們都已經熟知放射線會導致癌症產生的機會上升。有鑑於此,我們必須盡力降低非必要的幅射暴露,只在有必要時才進行放射線檢查,病人接受的劑量越低越好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ALARA (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) 原則。

但是,在維護病人健康的過程,有太多機會需要用到放射線了。尤其在癌症病人身上,從檢查到治療,放射線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
究竟會增加多少風險?


首先,我們必須要了解,正常人即使不接受放射治療,也會有發生第二個癌症的機會。隨著平均壽命越來越長,癌症的治癒率也越來越高,產生第二個、甚至第三個癌症已經不是少見的情況。

理想的研究方式是找相同診斷的一群人,其中一部分是接受放射治療,另一部分接受其他治療 (例如手術)。最後追蹤這群人發生次發癌症 (也就是第二個癌症) 的機會,並用統計方法看看是否有所差異。

攝護腺放射治療,會增加膀胱癌及直腸癌風險


雖然這樣的研究做起來曠日費時,但仍有多篇研究出版。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的文章是 2016 年登載在 BMJ 上的 systematic review 與 meta-analysis。研究者搜尋文獻後,共收錄了 21 篇文章的資料做 meta-analysis,這些研究都聚焦於攝護腺癌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後,發生次發癌症的議題上,並與未接受放射治療的對照組比較。

經過統合分析後,作者發現:

  • 放射治療會增加次發膀胱癌的風險 (HR=1.39)
  • 放射治療會增加次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(HR=1.68)
  • 放射治療會增加次發直腸癌的風險 (HR=1.62)
  • 無法證實放射治療會增加次發血液癌症或次發肺癌


相對風險與絕對風險


將接受放射治療與未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,產生次發癌症的比例相除 (再經過一些複雜的統計校正),就可以得到 HR (Hazard ratio),這是一種相對風險。相對風險是以倍數表示。例如 HR=2,指的是發生的風險為 2 倍。

但除了考慮相對風險外,也應考慮絕對風險 (absolute risk)。即使相對風險很高,其實際增加的絕對風險還是可能很低。

打個比方,假設小吃店宣布塑膠袋將要漲價,「相對價格」增加 50%!看起來似乎漲幅相當兇狠,但實際可能只是從兩塊錢漲到三塊錢,也就是「絕對價格」只有增加一塊錢。這樣的漲幅對大部份人來說,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。

從研究的數字當中,我們可以看到放射治療增加的絕對風險,每個癌症略有不同,但大約是每 100 人多 0.5 至 1.4 個次發癌症,大約在 1% 之譜

IMRT 是否會增加次發癌症風險?


另一個有趣的議題,是 IMRT 與傳統 3D-CRT 比較,究竟會增加或降低風險?由於 IMRT 使用的 MU (Monitor Unit) 數較高,因此有人認為治療中產生的穿透 (transmission) 與機頭散射 (scatter) 等低劑量會較嚴重。另一方面,由於降低了正常組織 (膀胱、直腸) 的劑量,或許可以降低這些部位產生癌症的可能性。

美國的研究者利用 SEER 的資料,分析了使用 IMRT 與 3D-CRT 治療的攝護腺癌病人之後產生次發癌症的情況

研究者發現,以 IMRT 治療的病患比起以 3D-CRT 治療的病患,產生大腸直腸癌 (HR=0.59) 與直腸癌 (HR=0.58) 的風險較低。對於其他的癌症 (包括血液癌症與其他實體癌症),則沒有顯著差異。

Figure from JAMA Oncol. 2016;2(10):1368-1370.

最大的危險,就是癌症復發


比較起來,病人得到次發癌症的風險,遠小於死於第一個癌症的風險。因此身為放射腫瘤醫師,我們雖然確切知悉有次發癌症的風險,但仍會建議病人接受治療。

畢竟,對於眼前的癌症病人而言,最大的危險就是已知的癌症沒有治好


參考資料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