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

[頭頸腫瘤] 鼻咽癌使用誘導化療終於有證據!誘導 TPF 增加整體存活

誘導化療在鼻咽癌的角色


針對局部晚期的鼻咽癌,大家一直有興趣用誘導化療在放射治療前將腫瘤縮小。過去有幾個研究嘗試證明誘導化療的角色,但是結果不一,而且使用的藥物也略有不同。

香港在 2009 發表了一個 Phase II 的研究,使用 Docetaxel + cisplatin 獲得相當好的成果,但病人數較少 (n=65)。希臘的研究者也報告了一個 Phase II 的研究,採用 Cisplatin + epirubicin + paclitaxel,不過誘導化療與直接 CCRT 沒有明顯的差別。

最後,新加坡則嘗試將 Gemcitabine 加入處方中,亦無法在誘導化療或或直接 CCRT 上看出明顯的差別。

Docetaxel 在頭頸癌


上述三個臨床試驗,只有香港含 docetaxel 的處方,成功達到試驗設計的目標。TAX 324 中,對於鼻咽癌以外的其他頭頸癌,在傳統的 PF 處方加上 docetaxel (T),亦成功在達到較佳的療效,說明 docetaxel 在頭頸癌是一個相當有效的藥物。

中國的研究者,對於局部晚期鼻咽癌,仿照 TAX 324 的設計,採用 TPF 的誘導化療 + CCRT,與直接 CCRT 決一勝負。

試驗設計


這個臨床試驗由中國的學者設計,採用的也是 TPF 的處方。研究者希望證明以 TPF 做為誘導化療、再進行標準 CCRT,其效果會優於直接 CCRT。

收案的病人為 Stage III 至 IVB 的 NPC,但排除 T3N0 與 T4N0。由於接受較強的化療,病人的年齡限制在 60 歲以內。

所有的病人以 1:1 隨機分配至 TPF + CCRT 或 CCRT 兩組,並以治療院所和期別 (III vs. IV) 分層 (stratification)。主要試驗終點 (Primary endpoint) 為局部復發、遠端轉移、或死亡任一合併的 Failure-free survival。其他觀察項目包括整體存活、局部復發、遠端轉移、治療毒性與生活品質等。

治療設計:降劑量的 TPF、標準 IMRT 搭配每三週的化療


值得注意的是,此試驗採用的 TPF 與 TAX 324 使用的並不相同!

在 TAX 324 中,TPF 的劑量分別為 75-100-1000x4 (Taxotere 75 mg /m2, Cisplatin 100 mg/m2, Fluoro-uracil 1000 mg/m2/day x 4 days);但在此試驗中,劑量則降低為 60-60-600x5。誘導化療會進行三個療程,後續接受 CCRT。

在 CCRT 的部分,兩組的藥物是相同的,都是 Cisplatin 100 mg/m2 每三週注射,共三次。

放射線治療則必須採用 IMRT,每天劑量 2─2.7 Gy,整體劑量 > 66 Gy。

誘導化療增加整體存活!


此試驗在 2011-2013 年間共收案 480 位病人,並平均分配至兩組。大部分的病人皆為 T3-T4 (80%)、N1-N2 (90%)。

經過追蹤,誘導化療 + CCRT 比起單獨 CCRT 有:
  • 增加 3-yr FFS (80% vs. 72%, P=0.034)
  • 增加 3-yr OS (92% vs. 86%, P=0.029)
  • 增加 3-yr DM-FS (90% vs. 83%, P=0.031)

兩組的 3-yr 局部復發率為 92% vs. 89%,由此可見兩組之差距大部分在遠端轉移的成效。藉由誘導化療,可以降低遠端轉移的比例,進而增加整體存活。


治療毒性與順從性


在治療毒性方面,可以想見,誘導化療組有顯著較多的白血球低下,其他方面的毒性則與 CCRT 無明顯差異。

TPF 的順從性 (compliance) 是大家相當關切的重點。在此試驗中,誘導化療組有高達 88% 的病人接受了完整三個週期的 TPF;之後的 CCRT 階段,此組也有 30% 打完三個週期、57% 打完兩個週期。

當然,單獨 CCRT 組沒有經過誘導化療的摧殘,順從性還是比較高的:有 56% 打完三個週期、43% 打完兩個週期。

會改變治療指引嗎?


毫無疑問的,這是一個重要的臨床試驗,值得放射腫瘤醫師了解,因其為誘導化療在鼻咽癌上的使用提供了明確的證據。不過目前的做法 ─ 直接 CCRT ─ 是否會就此被打入冷宮呢?

這倒也未必。其中一個論點是輔助化療的使用並未在此試驗中探討。雖然輔助化療目前亦無明顯的證據支持,但針對遠端轉移高風險 (例如 N3) 的鼻咽癌,仍有很多醫師會建議做輔助化學治療。以降低遠端轉移的目標而言,學理上輔助化療會比誘導化療來得更有效,因為接受輔助治療時的腫瘤數目 (Tumor burden) 較低。

另一個考量則是 TPF 誘導化療的毒性。由於放射治療仍然是鼻咽癌治療的主幹,若是因為誘導化療使得放射治療必須中斷,則有捨本逐末之疑慮。這些都是實際應用 TPF 誘導化療時必須面對的問題。

此試驗發表之後,我們應該很快可以看到誘導化療被加入治療指引當中。然而,過去標準的 CCRT ± 輔助化學治療可能還沒那麼快被取代。

延伸閱讀


[頭頸腫瘤] 化學治療在鼻咽癌的角色:MAC-NPC meta-analysis

[頭頸腫瘤] 頭頸部癌症,誘導化療 (Induction chemotherapy) 是否有證據支持?(PARADIGM Trial)

[頭頸腫瘤] 鼻咽癌:誘導化療再度出擊,可惜再度失敗

參考資料



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

[腦部腫瘤] 低惡性度腦瘤 (Low-grade glioma) 的術後治療: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?(EORTC 22033-26033)

低惡性度腦瘤 (Low-grade glioma) 的術後治療


對於低惡性度腦瘤術後的治療,專家意見莫衷一是,選項包括觀察、放射治療、化學治療、放射治療併化學治療 (CCRT) 都有人提出。在 2016 的 NCCN 治療指引上,亦可見這些都是可以採用的選項。

傳統上,對於懷疑復發或無法完全切除的病灶,大家通常會選用放射治療。然而隨著 Temozolomide (TMZ) 的發展,以及對於疾病更深的認識 (例如 IDH1 與 1p/19q co-deletion),化學治療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顯著。

因此,歐洲的研究者設計了一個臨床試驗,探討單獨使用化療與單獨放射治療,對病人的存活、毒性、生活品質有何影響。

試驗設計


在這個臨床試驗中,收案的是 Grade II Glioma 的病人,並至少有一項高風險因子 (high-risk feature)。高風險因子包括:
  • 年紀 > 40 歲
  • 疾病進展中
  • 腫瘤大小 > 5 公分
  • 跨越中線的腫瘤
  • 神經學症狀

病人隨機分配至接受化學治療或是放射治療。在此試驗的設計中,不論是化學治療或是放射治療都是單獨使用 (single-modality)。

其中放射治療組接受 3D-CRT 或 IMRT,劑量為 50.4 Gy。

化學治療採用的藥物為 Temozolomide (TMZ),使用的劑量較為密集 (dose-dense):每四週持續服用 21 天 (每日 75 mg/m²) 為一個週期,服藥時間可達 12 個週期。

追蹤 48 個月,PFS 無顯著差異


此臨床試驗於 2005-2010 年間,在全球 19 個國家收案共 707 位病人,並平均分配至兩組。超過一半的病人是因切除後疾病進展而進入此臨床試驗。

於中位追蹤 48 個月時,兩組之間的 Median progression-free survival (Median PFS) 並無統計上顯著之差異:放射治療組為 46 個月,化學治療組為 39 個月 (P=0.22)。對於整體存活的影響,需要更長時間的追蹤才能顯現。

治療方式對病人生活品質及認知功能的影響,則在同期的另一篇論文發表。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兩組之間,目前並未觀察到有生活品質或認知功能 (以 MMSE 評量) 的差異。

分子層面:IDH、1p19q


研究者並進一步分析腫瘤檢體的分子特性,將所有病人分為三組:

  • IDH 變異且有 1p19q 刪除 (IDHmt/codel)
  • IDH 變異但無 1p19q 刪除 (IDHmt/non-codel)
  • IDH 無變異 (IDHwt)

與先前研究符合,有 IDH 變異腫瘤的病人,其 PFS 明顯較無變異為佳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針對 IDHmt/non-codel 的病人,接受放射治療的 PFS 顯著比接受化學治療更好 (HR=1.86, p=0.0043)。這有可能是因為 IDHmt/non-codel 的病人對 TMZ 反應較差所致。


本研究的價值


低惡性度腦瘤是一群變異相當大的疾病集合,過去並沒有最佳療法的共識。雖然本篇研究未能證實單獨使用 TMZ 或單獨使用放射治療何者效果較好,但卻提供了一個未來比較的基準點。

在 RTOG 98-02 中,我們知道使用 PCV 合併放射治療,可以減少晚期復發、增加整體存活。然而在 TMZ 出現之後,PCV 已然式微。TMZ 合併放射治療,是否也如同對付 GBM 一樣有效?還有待未來研究驗證。

此外,本研究再次證實了分子標記預測預後及治療反應的角色。針對不同的分子變異,最適合的治療策略也會有所更動。個人化醫療不只是選擇對應的標靶藥物,傳統的武器如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,仍是治療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延伸閱讀


[腦部腫瘤] 治療低惡性度腦瘤 (Low-grade glioma) 中,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可增加整體存活 (RTOG 98-02)

參考資料


Baumert et al. Temozolomide chemotherapy versus radiotherapy in high-risk low-grade glioma (EORTC 22033-26033): a randomised, open-label, phase 3 intergroup study. Lancet Oncol. 2016 Sep 26.

Reijneveld et al. Health-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high-risk low-grade glioma (EORTC 22033-26033): a randomised, open-label, phase 3 intergroup study. Lancet Oncol. 2016 Sep 26.

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

[乳房腫瘤] 乳癌之輔助治療:該不該給加強劑量?(To boost or not to boost)


乳房保留手術 (Breast-conserving surgery, BCS) 與輔助放射治療


乳房保留手術及輔助放射治療目前已是早期乳癌的標準做法。由於化療藥物以及放射治療的進步,外科醫師得以用比較保守的方式切除乳癌,並避免對病人造成外觀上的缺損。

然而,最適合的放射治療劑量,仍有許多未明之處。首先,我們慢慢體認到,乳癌的 α/β ratio 可能比想像中來得低,因此或許可以用 Hypofractionation 的方式治療。其次,給予更高的劑量是否能夠將腫瘤消滅得更徹底,或只是多此一舉?

這些問題必須要透過臨床試驗,才得以解答。針對是否提高劑量,已有重要的依據可以參考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
實驗設計


這個臨床試驗由 EORTC 設計,於 1989-1996 間收案,共收錄了 5569 位病人。這些病人均接受乳房保留手術 (Breast-conserving surgery, BCS) 以及 50 Gy 的放射治療。其中 margin (-) 的病人,則隨機分配至接受 16 Gy 的加強劑量 (boost) 或不加強。

這個試驗於 2001 年首度發表成果,並於 2015 年發表 20 年的追蹤成果。研究者發現,加強劑量對於整體存活 (Overall survival) 並無影響,但可降低局部復發 (Local recurrence) 的風險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加強劑量降低的相對風險 (Relative risk) 不論對哪個年齡層都類似,但降低的絕對風險 (Absolute risk) 是不同的。主要原因是年紀較大的乳癌患者,其腫瘤生長速度較慢、預後較好,復發風險也較低;在這個族群,加強劑量能夠降低的風險就不造成那麼多的影響。

對所有病人而言,加強劑量約可降低三分之一的復發

40 歲以下沒有加強劑量的病人,其 20 年復發的累積風險 (Cumulative incidence) 為 36.0%;加強劑量者,其復發風險則降到 24.4%。

而 60 歲以上的病人,這兩個數字分別是 12.7% 與 9.7%。

副作用也會隨之上升


不意外的,接受較高劑量的病人,其乳房長期副作用也較為嚴重。有嚴重纖維化 (Severe fibrosis) 的病人,分別為 5.2% 與 1.8%;中度以上 (Moderate or severe) 纖維化則有 30.4% 與 15%。

由此可見,增加這 16 Gy 的劑量是會增加副作用發生機率的。

所幸,在這個試驗中,加強劑量組並沒有增加心血管疾病、次發性癌症、或是對側乳癌發生的機會。

個人化醫療


從這篇試驗的結果,我們得知加強劑量可以增加乳癌的局部控制率,但對整體存活並無影響。加強劑量會增加乳房的長期副作用。

降低風險的效果,與原來復發的風險有關。針對年紀較大、預後較好的乳癌患者,加強劑量所得的好處可能相當微小。

此外,有相當多的病人可以適用 Hypofractionation 方式治療。使用 Hypofractionation 是否應補上加強劑量?這也是一個目前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。

因此,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年齡、病理特性、預期復發風險與預期壽命,應給予個人化的治療設計。

延伸閱讀

參考資料


Bartelink et al. Recurrence rates after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with standard 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additional radiation. N Engl J Med. 2001 Nov 8;345(19):1378-87.

Bartelink et al. Whole-breast irradiation with or without a boost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breast-conserving surger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: 20-year follow-up of a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. Lancet Oncol. 2015 Jan;16(1):47-5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