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

[頭頸腫瘤] 副交感神經促進劑,改善放射治療導致的口乾

頭頸部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:口乾


在接受放射治療的頭頸部病人當中,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唾液減少。雖然近代使用 IMRT 之後,已有大幅度的改善,但仍未能完全避免這方面的副作用。

唾液的減少除了病人主觀的不舒服外,也實際上對病人的後續照顧有所影響。一來由於食物較乾,增加吞嚥進食的難度,限制病人營養的攝取;再者,也會增加蛀牙發生的機會。

副交感神經促進劑


過期其實有相當多的研究探討如何在處理放射線引起的口乾,希望找出有效的藥物治療。

副交感神經促進劑 (Parasympathomimetic / Cholinergic Agents) 藉由刺激剩餘的唾液腺加速分泌,來減少口乾的情況。這類藥物當中,大家較為熟悉的就是 Pilocarpine,目前健保亦給付接受頭頸部癌放射線治療造成的口乾。

雖然大家多少都有聽過這個藥物,但臨床卻未必每個病人都會使用。不論醫師或病人,似乎都覺得藥物的效果不明顯,而且有時會伴隨較為惱人的副作用。

副交感神經促進劑的使用,是否有實證基礎?


那麼在研究中,這類藥物是否有實證基礎,能夠改善放射治療導致的口乾呢?針對這個題目,早在 2007 年已出版了一篇 Cochrane review,並在 2015 年發表更新,一起來看看吧!

文獻搜尋後,其實只有三篇研究屬於較可信的隨機臨床試驗,病人數總計三百人;這三篇研究的藥物都是 Pilocarpine。

從報告看來,有反應的病人約佔 42-51%,反應所需時間可能長達 12 週。然而,副作用發生的比率頗高,也是導致病人不願繼續服用的主因 (使用 5 mg TID 的病人,高達 6-15% 不願意繼續服藥)。值得一提的是,提高劑量無法增加有反應的人數,但會增加副作用的人數。

由於研究的樣本數過少,故無法進行 meta-analysis。

還有其他的方法嗎?


另一篇 Systemic review,則是企圖將所有其他可以改善口乾的方法一網打盡,包括:
  • 人工唾液 (saliva substitutes/mouthcare systems)
  • 加溫加濕 (hyperthermic humidification)
  • 針灸 (acupuncture)
  • 經皮電流刺激 (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)
  • 雷射 (low-level laser therapy)
  • 草藥 (herbal medicine)

然而,除了 Pilocarpine 與 Cevimeline 這兩種副交感神經促進劑外,其他的方法都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持。

副交感神經促進劑仍是最佳選擇


總結來說,雖然副交感神經促進劑的效果不算太好,副作用也多,但仍是目前處理放射治療口乾的第一選擇。這顆藥物在症狀處理的藥物當中,其實算得上是高價藥物,開立時記得要詳細記載病人之症狀與改善情形,以免被核刪時欲哭無淚!

延伸閱讀


[頭頸腫瘤] 使用 Bethanechol 預防放射線治療導致之口乾症狀

參考資料


Davies et al. Parasympathomimetic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salivary gland dysfunction due to radiotherapy. 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. 2015 Oct 5;(10):CD003782.

Mercadante et al. Interven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adiotherapy-induced xerostomia and hyposaliva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Oral Oncology. 2017 Mar;66:64-74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